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始终把传播和普及汉字知识、展示和弘扬汉字文化当作永恒追求,以实际行动落实党和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
15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争当宣传阵地的排头兵、教育田地的深耕者,为广大观众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社教项目,宣讲好中国文字的故事,将文字的魅力传递给每一个走进博物馆的人,让中华文明的基因代代相传。
讲解员正在为游客讲解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以“讲”宣教 勤学苦练讲好文字故事
发挥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作用,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是文化惠民的体现,也是文化育人的使命所在。中国文字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始终将讲解工作置于重要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提升讲解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参观需求。
讲解员正在为学生们讲解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观众不仅期待邂逅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更希望了解背后厚重的历史、生动的文字故事。“逛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听讲解”也成为备受青睐的参观选择。讲解是连接文物和大众的重要途径,通过引人入胜的讲解吸引观众走近历史、感受文化。文物不言,但讲解可以代替它们开口讲述厚重历史。不少人逛博物馆的动力就源于在听讲解中对话时空、探索知识,从内心深处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讲解员大赛合影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中国文字博物馆高度重视培养优秀讲解员,鼓励该馆讲解员积极参加各类大赛,数十位优秀讲解员斩获多项大奖,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员团队的高业务水平。其中,2019年,徐耀被中宣部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0年,邢若飞荣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杨小玉荣获2012年河南省第六届讲解大赛一等奖;张易楠荣获2024年河南省第九届讲解员推介活动“十佳讲解员”称号等。15年来,该馆讲解员团队高质量完成讲解任务近10万场次,服务观众超过100万人次,多次参与中央、省、市级重大接待,受到各级领导的赞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09年开馆之际,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服务团应运而生。志愿服务团汇聚社会各界热心公益、钟情文博之士,涵盖教师、企事业单位精英等多元群体,目前共招募志愿者15批,考核通过的志愿者超过700人,现有活跃志愿者190余人,服务观众50余万人,提供志愿讲解服务5万余场,志愿服务时长逾10万小时。
“文字小博士”正在为游客讲解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文字小博士”正在为外国游客讲解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为了讲好中国文字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服务团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志愿讲解队伍,包括“文字小博士”“大学生志愿服务队”“青锐年轻干部・志愿讲解员”“火石教师服务队”“老年志愿者”等队伍。其中,“火石教师服务队”的53位教师不断探索“文字文化校园推广”项目,逐渐摸索出“一名种子教师,一个教学团队,一个学生社团,一次教学设计大赛,一套校本教材,一次主题研学活动”的“六个一”工作模式。从2016年至今,“火石教师服务队”开展进校园活动150余次,设立了10个“汉字文化教育基地”,惠及近30所学校,其中15所学校因“火石教师服务队”的深度参与,创建获评安阳市首批甲骨文特色学校。可谓“馆校合作结硕果,志愿服务显担当”。
游客正在参观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志愿者正在讲解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十五载岁月砥砺,这支队伍恰似灵动纽带,串联起博物馆与社会各界,编织出文化传播大网,将文字文化触角延伸至都市街巷、乡村阡陌,深入寻常百姓生活,为传承文脉注入不竭动力。
以“字”为媒 打造文博知名社教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0月视察安阳殷墟时强调,“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小朋友们参加社教活动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鼎喵喵、鼎小喵与游客互动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吸取传统学校教育优良做法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于2014年10月成立“甲骨学堂”,紧紧围绕汉字文化主题,在汉字知识、德育美育、互动体验等课程体系下研发出200余项汉字主题教育项目,利用周末、法定节假日常态化举办汉字文化活动。截至2024年12月,“甲骨学堂”共举办活动1700场,约有5.5万个家庭直接参与,其中“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字韵华夏 喜乐元宵”等大型博物馆夜游主题活动多次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目前,“甲骨学堂”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品牌。
2017年年底,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全国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该馆始终以推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充分利用汉字文化特色资源,分学段开发了“汉字发展史”“汉字小时候——汉字文化”等多条研学精品线路,现已形成以“中国文字发展史”基本陈列为主线,以“一片甲骨惊天下”等5个专题展厅陈列为特色,以汉字之源等6个汉字文化展示园地为依托的“三六九”式研学课程体系,即三类研学套餐、六个研学主题、九个研学环节。2021年至2024年,先后有来自北京、河北、天津、湖北、广东、辽宁、新疆、香港等地的学生来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汉字文化专题研学活动,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450余万人。
小朋友们正在拓印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在成功打造“甲骨学堂”教育品牌的经验基础上,中国文字博物馆社会教育团队不断创设灵活多样的汉字文化社会教育项目,将以甲骨文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课程带进大中小学,并走出安阳,走向全国。目前,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的“我爱甲骨文”汉字文化社团课程、“汉字精神励少年”主题活动、“开学第一课”活动等,先后走进上海、重庆、江苏、浙江、陕西、广西、云南、河南、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余所学校,惠及30余万名学生。
同学们正在参观展览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讲话精神,中国文字博物馆启动了“文化润疆”系列活动,通过举办“一片甲骨惊天下”微展览和开设教学讲座、推出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余所学校。2024年秋,新学期伊始,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汉字的奇妙邂逅”开学第一课线上课程,来自河南省安阳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哈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中小学生同上一节课;线上连线宁夏、内蒙古自治区100余所学校开展线上“小不点”游场馆主题活动,掀起在边疆地区学习甲骨文的热潮,增进边疆各族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文字博物馆打造“甲骨学堂”教育品牌,推出以汉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性和体验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文字里的中国——家与国”展览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以“展”助教 创新“展教合一”特色教育
中国文字博物馆践行“展教合一”理念,倾力打造青少年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懂的青少年互动体验展览。自2022年开始,该馆组建了教育展览策展团队,打造出“文字里的中国——家与国”“拾趣方块字”两个沉浸式互动体验展、“我们的汉字”“一片甲骨惊天下”“钟鼎千秋”三个微型教育展。策展团队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以及教育实施需要出发,让青少年成为展览主角,将展览由传统说教式、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任务导向式、主动探索式,采取展览选题确定、教育课程设置、游戏体验开发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使展览完全为教育服务、教育完全与展览结合,实现教育性更强、互动性更高的目标。
“文字里的中国——家与国”青少年互动体验展以打造青少年互动体验为出发点,宣传文字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24年2月推出后,成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研学参观的热门展览之一。该展览已成功成为“学习强国”全国文博基地线下阵地,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文博专区中,该展览音频点击量达230万次。
同学们正在参观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2024年策划推出的“拾趣方块字”青少年互动体验展,着力打造一个集陈列展示、互动体验、现场教学于一体的复合教育展览。该体验展通过模块化叙事和互动体验设计,打造明快轻松、活泼有趣的空间风格,从而增进观众对汉字的理解,激发青少年对汉字文化的求知欲、探索心,激发传承和发展汉字文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厚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相关教育活动,打造“展览+课程+体验”的教育模式,将历史、文物、文字发展、非遗传承、艺术美育等融入展览,通过展教结合,让博物馆里的宝贵资源走出去,使青少年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以“网”促教 延伸博物馆教育时空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将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字博物馆借助互联网优势,突破时空的限制,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自2019年开始,中国文字博物馆积极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华文字”栏目提供文字文化相关内容。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文字博物馆开拓创新,先后拍摄制作了《中国文字发展史》《古今文字专家访谈》《中华文字讲坛》《甲骨学堂之甲骨文成语故事》《百字识甲骨》《甲骨文字系列动漫——鼎喵喵和鼎小喵》等视频和图文内容共28个系列,上传近800期,点击量超3000万次。
“学习强国”全国首家文博基地签约仪式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2024年8月,中国文字博物馆成功挂牌“学习强国”全国首家文博基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华文字”栏目首页开设文博基地专区,阅读量超1200万。文博基地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科普、研学等作用,成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建设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的重要平台。
中国文字博物馆积极建设线上新媒体矩阵,目前不仅有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微博官方账号,还在哔哩哔哩、抖音、顶端新闻等平台开设运营相关账号,共同组成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线上新媒体矩阵。
目前,中国文字博物馆新媒体矩阵粉丝量突破110万人,共发布图文消息6300余篇、视频1200余期,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直播30余场,观看人数40余万。其中,《字博宝藏猜猜猜》《甲骨文每周识字》《吟诗解汉字》《字在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月历壁纸》等独家专栏吸引了大量粉丝留言互动,专栏阅读量突破150万。该馆以拍摄制作甲骨文短视频、甲骨文动画等方式还原古代历史文化,借助现代传播方式吸引更多年轻受众,让古文字“活起来”。
线上平台的建设让博物馆“云学堂”辐射到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自2020年起,中国文字博物馆通过央视频、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新闻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先后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文字发展论坛”“甲骨学堂云开讲”“物以载文•大道至简”“宝藏四方”“一字千年•夜游博物馆”等主题直播近50场,在线总人数超过3000万。
2022年,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广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协会联合开展《遨游汉字王国“鉴原汉字”》主题系列课程,通过网络送教入校的方式走进了广州市30余所小学,满足了青少年学生远程学习甲骨文的需求。同年,该馆组织的海外留学生、华裔青少年线上学习甲骨文活动也同步开展。中国文字博物馆面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9所高校在华海外留学生开展系列讲座,在“2022年线上中华文化大乐园——欧洲园”活动中打造了“探秘中国文字博物馆——趣说汉字”课程,通过Zoom(国际版)云视频平台,向捷克、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华文学校适龄海外华裔青少年进行了直播,华裔青少年被甲骨文的魅力深深吸引,激发了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
线上活动反哺到线下,吸引了更多观众特别是海外华侨华人、海外留学生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打卡,国内多家高校、博物馆邀请中国文字博物馆前往举办汉字主题活动。中国文字博物馆连续两年赴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先后开展“一片甲骨惊天下”汉字文化专题展览及“钟鼎千秋”金文专题展览,并配套展览举办讲座、手工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自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俄罗斯、马来西亚、缅甸、蒙古、乌兹别克斯坦、韩国、日本、泰国、摩洛哥等12个国家的留学生参加了活动。中国文字博物馆先后与南京博物院、百色起义纪念馆、成都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7家博物馆(院)合作,开展“一片甲骨惊天下”“舞动的汉字”等汉字活动,万余名师生及留学生参加。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系统学习甲骨文,让更多的学校能够自主教学,中国文字博物馆积极出版汉字文化普及读物。2021年出版的《甲骨学堂》一书很好地平衡了学术的专业性与科普的大众性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本寓教于乐的科普读物,还是一本甲骨文教材。
以“宣”促效 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围绕河南省委提出的“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字新地标”,全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围绕安阳市委提出的“立足安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工作思路,聚焦各项重要活动和重大建设成果,积极落实“创新开展工作,同步开展宣传,注重三个效益”工作举措,宣传中华优秀的文字文化,为不断扩大文字文化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开馆15年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累计发布关于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成果、展览展示、文物保护、品牌活动、文化创新等内容的新闻稿件3500余篇,其中国家级新闻媒体发布885篇,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70余次。
《宅兹中国——文字之都豫华章》交响音乐会录制现场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中心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录制《宅兹中国——文字之都豫华章》交响音乐会;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拍摄的2024年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在全国大中小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河南卫视“我们的节日”在此录制《中秋奇妙游》;江苏卫视《似是故人来》大型专题片专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采访馆长黄德宽……众多新闻媒体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拍摄采访,让这座文字殿堂在更加绚丽多彩的平台上展示出不一样的风采。
《吃瓜甲骨文》短视频 “中国文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供图
为更好传承悠久灿烂的文字文化,展示河南出彩的文化精髓和古都安阳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特色,2024年8月,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安阳市融媒体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打造联名共建视频栏目《甲骨文News》和《吃瓜甲骨文》,短视频内容集趣味性、教育性、时效性于一体,用全新的方式讲述甲骨文中的故事,让古老的甲骨文焕发新生,相关栏目点击量已突破100万。
在积极宣传推广下,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甲骨文字系列动漫——鼎喵喵和鼎小喵》衣食住行系列荣获河南省2021年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和安阳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服务团“文字文化校园推广”项目荣获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受到国家文物局、中央文明办的赞誉;“魅力汉字”获评全国博物馆研学优秀课程;“汉字源流探索之旅”获评全国博物馆研学优秀线路;《甲骨文字系列动漫——鼎喵喵和鼎小喵之春夏秋冬》被评为2024年全国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汉字源流绎古今》研学案例在2024年全国文化遗产研学领域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
结语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展望未来,中国文字博物馆将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紧紧围绕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开展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把该馆建设成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富人文关怀的公共文化空间,使之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