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的大国重器捷报频传,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航天员乘组接连刷新出舱活动时间纪录,“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超过1000颗,“蛟龙号”顺利完成300次下潜。从深空到深海,中国的高度不断刷新,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明确“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为新征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谋划新的蓝图。
2025年,大国重器将继续助力重大工程和基础研究。在中国航发,AEP100发动机正在加速自主研制,计划配装全球最大的无人货运飞机在今年实现首飞。在上海外高桥造船,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即将完成全船主船体贯通,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实现首次起浮。
在江苏南通,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江海号”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它将打通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在广东惠州、浙江温州,多个“华龙一号”核电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超过300吨的反应堆压力容器、400多吨的蒸汽发生器、神经中枢“和睦系统”等大国重器将让“华龙一号”实现安全稳定的供电。
新的一年,大国重器推动基础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在陕西西安、广东东莞,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正在建设,借助阿秒激光这个“超高速摄像机”,人类可观察电子在原子内部的运动。在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在进行液体灌注,预计今年8月正式运行取数。科学家们将通过它捕捉探测宇宙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基本粒子——中微子。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上天入海、探秘宇宙,一项项接连问世的大国工程,一个个身怀绝技的大国重器,正在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活力、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