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攒了10年的工作经验和技能,突然就不够用了,民警林志搏又成了万事从头学的“新人”。
职业生涯的重启,源自林志搏身份的转变:从负责治安、刑事案件的基层民警,变成了一名知识产权领域的打击办案民警。在新的岗位,案件里晦涩的关键词、小众的研究领域、读不懂的在案证据等,一度让他不适应。
并非林志搏一个人有这种“技能不够用”的感觉。2020年,北京市打击知识产权领域违法犯罪的职能划转到北京环食药旅总队,由机动支队负责,他们也被群众称作“打假警队”。和林志搏一样,刚到这儿的很多民警都面临重新找准位置、进入新角色的难题。
这支年轻的队伍里不完全是年轻的民警,但绝对有着年轻的状态,学习、总结、学习、再总结,他们开玩笑说:“知识产权警察,首先自己要有知识。”
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机动支队。图源: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
工作10年后又成“新人”
学习刑侦技术出身的林志搏,大学毕业后到了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工作,出大案要案现场,开展痕迹侦查、技术分析工作。后来,他又到基层派出所当了五年打击办案民警,接触了繁杂而众多的治安、刑事案件。2020年,他调入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机动支队。
林志搏接办的第一个案件是一个网络小说软件侵犯著作权的案件。案发在虚拟网络空间,取证也在虚拟环境,其中的很多网络技术难题成了案件的“拦路虎”。专业术语在他的知识盲区,别说刨根问底,光弄明白怎么用就要费一番劲儿。林志搏的自信心着实受到了冲击。
机动支队负责全市知识产权领域的刑事案件侦办,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商业秘密四大类别。仅著作权这一个领域,就会涉及文字、美术、音乐电影、计算机软件等各类作品形式,每类作品的取证方式又都千差万别。在商标侵权案件中,商品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比如服装箱包、电子设备、汽车配件等,需要林志搏和同事们见多识广,熟悉各种商品的真伪区别。
民警和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商场检查箱包类商品。图源: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
学习迫在眉睫,不能接了案子才去翻书。
“知识产权警察,首先自己要有知识。”这句话听上去像个段子,但实际上是机动支队民警们当时最迫切的需求。不管你原先是治安民警、反扒民警、社区民警还是特警、刑警,也不论你曾经学侦查、法律还是英语、计算机,都开始比拼着学习。林志搏说,知识产权法律小众且复杂,没有案例的支撑,法条的学习就不够具象化,所以很多时候,案件的侦办是在大家的学习、讨论中一步一步推进的。
因为所涉领域专业性强,调研走访也成了他们工作的常态,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学者专家一起分析研判。实际上,不仅公安部门如此,不少案件在进入检察机关和法院阶段后依旧有很多讨论的空间。
林志搏记得,他们在处理打击盗版电影电视剧的案件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难题。根据“两高”关于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复制品数量合计在五百张(份)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有其他严重情节”。但在实际的案件侦办中,电视剧被非法复制发行,全国可参照的案例不多,免不了就要展开好几番讨论才可最终定性。
重要的是要摸索出一条路
机动支队支队长王安曾是环食药旅总队一名守护舌尖安全的“食药警察”。2024年初,王安调整到机动支队任职后,他很快体会到,知识产权警官工作的意义。他们既要保护科技创新和优化营商环境,为国家经济安全保驾护航,又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假冒”类犯罪,守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
近些年来,王安和同事们接触了越来越多类型的知产领域案件,其中侵犯商标权犯罪占比最高,涉及烟酒食品、箱包服饰、办公用品、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等民生消费领域,另外,侦办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侦办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破案数的增加对他们来说,成就感并不是数据上的好看,更是在给今后侦办同类型案件摸索出了一条道路。
王安曾设想,他们的办案经验作为环食药旅总队的经验,要逐渐推及各分局的环食药旅大队或者中队。2024年,这一设想有了初步的实现。“在游戏产业园区有许多做游戏私服的公司,这些公司的产品不同程度上被侵犯著作权,利益受到侵害,我们侦办过一起案件后,陆续有更多公司报警,随后一个个侵犯游戏私服的窝点被端。”
王安还发现,一些民营创新企业,在初创阶段自主研发成本高、投入大,一旦受到侵害,对企业效益、名誉的冲击都很大。虽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主动来到环食药旅总队寻求帮助,但仅靠企业上门求助还不够,2024年,机动支队开始主动出去调研走访,与互联网企业、行业协会交流,了解企业需求、扩大案件线索来源。
此外,机动支队按照“主动警务”“预防警务”理念,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的护企举措,在全市推动组建80人的知识产权警企联络官队伍,搭建市、区两级“知产保护警企联络中心”,研究定制“京企知产保护名录”,研发“北京知产警官”应用小程序等,从而达到保护知识产权、优化营商环境的目的。
2024年,石景山、海淀、大兴、昌平这4个产业园区里建成了知识产权保护警企联络分中心,为园区的企业提供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咨询和援助。
至关重要的“向前一步”
随着打击的深入,这几年,案件侦破方向也有了新的变化。过去接到报案后,民警们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对案件的定性、研判和寻找法律适用上,但现在,他们有能力再往前走一步:挖链条、端窝点。
机动支队民警张淼和同事在2024年4月份摸排走访了北京一些游艺场所,他们发现,一些游艺场所的玩偶存在假冒注册商标产品问题。
张淼(左)和同事在检查游艺场所玩偶。图源: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
根据这些商家的线索,他们向上摸排,找到了位于外省多个地市的供货商,再追查到上游多个地方的制售假冒商品窝点。
案子到这一步还没有结束。张淼告诉记者,通常来讲老百姓对知识产权案件关注度不高,因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其实是商业利益,保护权利人的利益,但实际上,在打击知识产权案件的同时,他们也会留意其中侵害老百姓身体健康和利益的问题。
就假冒玩偶来说,除了是假冒商品外,是不是存在质量问题也是他们关注的要点。张淼说,在将收缴回来的假冒玩偶送检后,他们发现其中有产品存在增塑剂超标的情况,而这些产品面向的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儿童,这些都有潜在隐患。
202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张淼和同事们又打掉3个网络销售假冒知名品牌儿童书包的团伙,同样,在确定了这些书包是假冒商品后,他们又将产品送检,发现部分书包质量不过关,并据此进一步给不法分子以重惩。
在张淼看来,“打假”同时向前的一步至关重要,要在消费者看不见、想不到、维权意识弱的领域,只有“剜根儿”才能有真正的成效。
“打假”维护百姓民生
曾经还有一起案件,让他们这些“打假”民警们也觉惊心。
2023年4月,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一家电子烟销售门店在暗中非法销售、运输被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果味电子烟。随后,公安部门立即开展侦查取证,将店铺经营人刘某等2名嫌疑人抓获并查扣3000余盒果味电子烟。
据刘某交代,在全国禁售果味电子烟后,他找到渠道,从外地批量购买果味电子烟,在朋友圈、微信群兜售。虽然刘某被抓,但警方经工作判断他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生产、销售非法果味电子烟的链条。为了打掉整个链条,环食药旅总队与东城分局成立专案组,开始深挖。
经过九个多月的时间,专案组深入全国13个省(区、市)的28个地区侦查取证,终于挖出了从上游生产装配源头至下游分销商的整个产销网络。
2024年4月,专案组集中收网,打掉6个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电子烟团伙,捣毁非法生产、存储窝点14个,起获生产设备30台,以及大量配件和包装材料。
这些被查获的果味电子烟,隔着包装就能闻到浓重的香精气味。外壳、烟油仓、加热棒、雾化器……几件看上去单薄简陋的配件被轻松组装后,就卖给了消费者。
机动支队三中队中队长任浩说,这样一根果味电子烟成本仅3元至8元,经过层层加价转售,到了买家手里就要120元至150元。他们在收网现场发现,组装电子烟的厂子是在鱼塘边上临时搭建的棚子,地上环境脏乱差。电子烟的产品标志、警示标识、产品说明书都不符合国家标准,也没有防止儿童误吸的启动保护装置。
这起案件让任浩和同事们变得更加警觉,将“打假”维护商业环境的意识进一步提升至“打假”维护百姓民生。这起案件收网后,这支“打假”队伍趁热打铁,又会同烟草专卖部门对网络平台销售伪劣电子烟开展专项打击,已先后在北京和外省多地累计破获相关案件15起,打掉犯罪团伙16个,捣毁窝点32处,刑事拘留52人。(记者张静姝)
- 1
- 2
- 3
“75后”魏巍,履新工信部
206
- 4
- 5